秋日西湖 向美而行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12:42 点击次数:118
文/张立
11月到杭州,是一个完美的决定。此时,这座城市已经抽离了暑热而桂香还未飘远,离开了黄金周熙攘的人群又不是完全的疏离,一切都刚刚好。
杭州是美的,不单单美,更有诗意。这种美和诗意的绝佳体现,当属西湖。西湖是杭州的眼睛,望一望西湖,就了解了杭州。
小瀛洲和花港,是一直期待的,而宝石山和太子湾,则属于故地重游。这几个名字,构成了这一次短暂的杭州西湖之秋日探索。如此便捷,如此美妙,诗情画意,精雕细琢。即便现在,身体已经离开,内心依然回味无穷。
宝石山:看到横向的西湖
来西湖,却要先爬山。不爱运动,却喜欢爬山。沿着高大斑斓的悬铃木装饰的北山路,首先来到宝石山。眼前是蛮高的台阶,但并不会令人感到惧怕。由于在设计中注意研究山势,在台阶的规格、材料和山路的走势、形制上做足文章,走起来很舒服。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的植物香气。一些野生的植物,如络石、薜荔一类,攀在路边,配以石缝中钻出的各种蕨类,模样很是别致,那是人工栽植无法企及的境界。
对保俶塔,一直印象深刻。在很多有关西湖的照片里,它都是最传神的背景,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标志之一。我今天却是第一次近距离观赏。不论从哪个角度看,它在天空的映衬下都十分清晰。塔下还专门展示了1997年4月对保俶塔进行维修时更换下来的明代万历七年铸铁塔刹残件。
宝石山岩呈赭红色,属于熔结凝灰岩,是一种形成于一亿两千年前侏罗纪的火山岩。每当阳光映照其间,满目都会呈现流霞缤纷。由此,这里被誉为新西湖十景之一“宝石流霞”。
虽然不是休息日,还是看到不少市民、游客。宝石山不是我们“外地游客”印象中经典的西湖,却是特别好玩的地方。在山里走来走去,山路不约束游人,怎么走都可以。有很悬的地方,可以满足人们想挑战一下的心情。也有豁然开朗的地方,适合坐在大石头上晒晒太阳、发发呆、看看湖。从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横向的、完整的西湖,很新鲜,很满足。
△苏堤
小瀛洲:西湖最大的岛屿
这是我向往已久的岛屿。中午到小瀛洲,游人依然络绎不绝。作为西湖中最大的岛屿,小瀛洲整体恰如一个“田”字。湖中有岛,岛中有湖,湖光山色,水上园林,堪为奇景。
从岸边经水路,翩至湖面。被秋光,水色,慢慢浸染。岸边,不时有身着汉服的妙龄女子隐现,映入眼帘,恍如隔世。逐渐接近小瀛洲的时候,见石塔周边,数十只鸬鹚,混着白鹭,或飞翔,或休息,活似鸟儿的游乐园。
走进它,周遭立刻静谧了很多。这一时节的小瀛洲,岛上的树木正是最迷人的五彩斑斓。乌桕的鲜红,槭树的橙黄,大叶柳的灰绿,每一株都似经过精心的雕琢,却又不会矫揉造作,真正的步移景异。
来到“鱼沼秋蓉”,这是雍正年间(1723-1735年)品题的“西湖十八景”之一。此时的木芙蓉含苞待放,玫红的花瓣灿若锦绣,好像蕴藏着春天的希望。
小瀛洲的亭子,多,且各有意趣。比如最耳熟能详的我心相印亭。这亭的名字出自佛教禅语:“不须言,彼此意会。”穿过我心相印亭,回首相望,从漏窗中但见三座石塔并立,颇为奇巧,这也是欣赏三潭的经典视角。一直在寻找的那座顶上立鹤的亭子叫“开网亭”,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座三角亭。取自佛教“开网放生”之意,寓为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,但却网开一面”的意思,与周围的放生池相呼应。还有一座印象深刻的桥上过路亭,名叫:亭亭亭,三个“亭”字的写法和意思各不相同,第一个代表停下来,第二个寓意亭亭玉立,第三个才是指真正的亭子。
除了经典,还是经典。古典的东方审美,不得不赞叹。
花港观鱼:美丽如同一个梦
这个午后的花港,美丽如同一个梦。路过小南湖远眺花港,远远见到杭州最大的两株独木成林超级广玉兰,枝桠悬浮湖面。参天的悬铃木,树叶金黄,盈盈而立,蔚为壮观。
一座年游客量达900余万的公园,入口是什么样的?来到花港观鱼,你可能不会相信。如此低调、适宜的入口,即可完全满足游客出入与通行的需要。完全没有时下流行的,凡公园入口,必是毫无遮蔽大广场的做派。
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公园,门口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,表达着它的分量与价值。旁边的杜鹃花还在开着,银红的花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让人一时分不清是春,还是秋?
花港观鱼最值得看的专业视角是路口、转角树障。不以建筑障,而以地形、植物为障,欲扬先抑,层次丰富,自然生动,开合得怡,同时有效地分流游客,真是一举多得。
走不久,即见藏山阁。开阔的草坪边,几棵无患子潇洒矗立,金黄的秋叶十分出色。周围绿意盈盈,尽收眼底。蒋庄内水潭假山,石洞红枫,乐趣无穷。
△花港观鱼
再来到公园主景之一——红鱼池。花木绚丽,小桥流水,倒影迷离。微风过处,飞花点点,使人即刻沉醉于“花著鱼身鱼嘬花”的诗情画意之中。这也是这座公园得名之出处。红鱼池东南角是一竹廊水榭,水榭的材质和周围环境完美相宜,名曰“瀛上乐”,亦为观鱼佳处。
来到花港,不可以错过的是被写进教科书的“雪松大草坪”,长长的大草坪被雪松组织分割成几块相互映衬的草坪活动空间。游人坐卧休息,各得其所。晴好的秋日,有不少年轻人在上面拍婚纱照,洋溢着笑脸摆出各种拥抱明天的幸福姿态。
大文豪茅盾亲笔手书的八角牡丹亭,周围的每一棵花木都被精致修剪与养护,经得起细品。梅影坡,卵石镶嵌的铺装,体现了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意境,此刻梅花虽未开,但影影绰绰,令人遐思。远观牡丹园植物配植由西向东高低反差强烈,天际线变化颇具视觉冲击力。
牡丹园西合欢草坪旁悬铃木下的塑石铺装,既无损于植物根系生长,也可给游人坐下来休息,又一处智慧的处理。人民的公园,人民的西湖,体现在何处?我想就是体现在每一处景观的处理中。不仅要美要靓,更要适宜,真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一项工作。
除了天赋,还是天赋。因为“努力也是天赋的一部分”。
太子湾:最美不止在春天
太子湾公园规划面积1200亩,以植物造景为特色,钱塘江水经中部港叉注入西湖,蕴含山情野趣和田园风韵。由于公园所在地与南宋庄文、景献两太子有关,故名太子湾。公园曾获“国家优秀设计奖”,被评为杭州春天最美公园。
公园自2009年3月起,免费对公众开放。一片茂密的水杉林后,尺度不大的一个面北的公园主入口,让我意识到,已来到太子湾。公园入口前保留的南山路防护林,既解决了冬季北风贯通的问题,又使得公园入口无比低调。
太子湾不仅遵循了西湖“秀”“雅”“静”的一贯气质,更以独特的空间布局、优雅流畅的线形和简约的植物配植,造就了一处富有山野情趣和田园风韵的写意山水园,符合人们向往自由、摆脱束缚的思想和审美的追求。
在我眼中的太子湾,更像一部音乐剧。那河湾的曲线、驳岸的处理,园路的设计和铺装,犹如音乐一般飞扬飘逸,再加上高大的乔木、宽阔的草坪、生动的流水和绚丽的秋叶,又如图画一般赏心悦目,堪称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。
今天的太子湾,天晴日美,阳光温顺,人们在这里游走休憩,自在怡然。有工人来喷水,阳光下忽现七彩虹,简直人间桃花源!
这里的水很清很静,秋叶偶尔一片落在水面上,泛起点点涟漪,似乎在拨动琴弦。游走在太子湾,总让我联想到音乐的元素,真心佩服设计师创作之高妙。几乎每个水面岸边都在显著位置放置有救生圈,又让我从眼前梦幻般的美景中脱离出来,提醒我,安全问题,始终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命脉。
西湖:给人以启迪的世界遗产
在此之前,没有一回,我的目的地是单纯的杭州。之前每次都是,要去定海,要去淳安,要去良渚……然后路过杭州。似乎,对它的美丽与经典,对于它一向稳定的发挥,置若罔闻;又因为,心里仿佛定定的,它会一直那么美下去,所以,不着急,也不必特意去。
直到这一次,就是为了杭州。时间足够短,只容得下杭州。
如此苛刻的条件下,杭州西湖之秋,依然给我绝对的惊艳。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,亦心服口服,心甘情愿。因为我发现,杭州西湖,不仅拥有令人动容的美丽,更有给人启迪的能力。
2011年6月24日,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,也是当时我国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的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。这证明了西湖所蕴含的价值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,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。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湖泊,更是一处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世界文化景观。
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。今天我们来到杭州西湖,依然可以看到自宋代以来保存完好的“三面云山一面城”的城湖空间特征、“两堤三岛”的景观格局、“西湖十景”、特色植物,更能体会山水与人文的交融,天人合一的哲理,自然与人力的呼应。
西湖,重要在于传承,不仅仅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,更有科学的规划、严谨的管理、专业的人才培养、先进的技术支撑……所谓“美在自然,贵在人为”。
这个11月,杭州西湖的明媚与赤诚,将持续温暖我、陪伴我走过2024年,并且值得一而再、再而三,欣然前往。
《绿色中国》B(下半月)2024年12月号